近年来,黔东南州充分依托“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”两个优势资源,坚持“四好农村路+和美城乡+山水资源+人文景观+乡村民宿”等交旅融合发展模式,重点实施“四大工程”,积极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“桥头堡”生态旅游康养区,实现了道路助推旅游、旅游带动产业、产业带动致富的良好局面。2023年10月7日,乡村旅游1号公路—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获交通运输部、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委联合公布的“全国第一批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”进行全国推广,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典型案例名单的旅游公路。
一是打造“路+景+产”协同发展模式,实施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。完善沿线A级景区、传统村落、特色民族村寨接待设施、购物设施、娱乐设施、医疗救护设施,实现停车场、酒店、餐饮店、便利店、体育运动场、医疗卫生室等100%全覆盖;新建服务区、观景台、自驾车房车营地、厕所等配套设施;合理设置旅游标牌,实现旅游交通标志规范、清晰明确、快速识别;依托沿线生态自然资源,因地制宜配套必要绿化,通过借景、融景等方式,丰富林像,实现以路引景、以景串线、以线连村,集聚、串联旅游资源。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全长135公里,建设有9个综合服务区,共有皮林、三团、登杠、小黄、日出5个特色民族文化驿站,驿站展示民族特色银饰、工艺品、农特产品等,招聘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,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前往自驾游、打卡、购物,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。
二是打造“专项整治+民族文化”协同发展模式,实施风貌及文化利用保护工程。以“分区管控、分类整治”方式,对沿线传统村落全面开展专项整治;采取“生态化、艺术化、田园化”方式,重点整治传统街巷空间,加强传统村落建房风貌引导;做好农业布局优化调整,改善路域范围内的景观风貌。加大非遗资源挖掘力度,建立非物质文化数据库,结合数字化建设,加强对非遗资源收集整理,分类归档建立数据库;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歌舞故事和节庆故事,打造文化精品项目;充分发挥资源优势,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价值挖掘提升运用工程,促进文化旅游多次深层体验消费。专项整治开展以来,沿线传统村落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,当地群众幸福感、归属感显著增强。
三是打造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协同发展模式,实施特色产业示范及旅游业态提升工程。有序发展沿线A级景区、传统村落、特色民族村寨观光、民宿、农耕体验、传统手工艺等旅游业态,促进群众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;采取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模式,按照“一村一品”发展要求,因地制宜在沿线指导发展特色产业,将精品旅游环线建设与沿线体育旅游、生态旅游、乡村旅游相结合,探索推进交通旅游联动发展“廊道经济”。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开通以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、触电新闻、黔东南直播视频号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,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及沿线村寨的农产品销量实现大幅上涨,带动了沿线1000亩凤柚和2000亩茶叶等产业蓬勃发展,电商交易额超2000万元,带动1000余人增收致富。2023年以来,黎平县接待旅游人数达334万人次,收入35亿元,同比增长45%和56%。
四是打造“民族活动+服务质量”协同发展模式,实施引资引流及服务质量提升工程。依托旅游环线沿线资源禀赋,聚焦重点客源市场,精准开展宣传推介和营销活动;精心策划举办自驾、山地户外系列品牌赛事活动,持续办好从江加榜户外运动大会、黎平划骑跑国际铁人三项赛、榕江半程马拉松等精品赛事活动。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持续在迎客、引客、待客上下功夫、求实效,全力打造生产美、生活美、生态美、百姓富的“民族原生态·锦绣黔东南”图景,服务质量显著提高,游客满意感明显增强。2018至2022年,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共接待旅游人数819.3万人,实现综合旅游收入686264.8万元,带动1000人直接或间接就业。